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左涛研究员团队在《柳叶刀·微生物》上发表综述,揭示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和肠道稳态的重要作用。 肠道真菌菌群是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中一个微小但非常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左涛研究员团队在《柳叶刀·微生物》上发表综述,揭示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和肠道稳态的重要作用。

肠道真菌菌群是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中一个微小但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参与调节宿主免疫同源性、病理生理过程以及共存于肠道的细菌微生物组的组装。过去十年里,越来越多的研究对健康和多种病理条件下的肠道真菌菌群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肠道真菌菌群协同肠道细菌菌群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形成发展。

左涛团队发表的综述,回顾了健康人群从出生到成年过程中肠道真菌菌群的组成与功能多样性。该研究从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包括饮食、药物、年龄、遗传和免疫系统)、肠道真菌菌群在疾病和治疗中的作用,特别是它们与肠道细菌菌群对宿主免疫的协调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并对肠道真菌菌群的基本组成和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明确了致病性、益生性和条件性真菌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了肠道真菌—细菌的相互作用在宿主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中的生态效应。

除了细菌和病毒,人体胃肠道也是大量真菌的寄生之处,其寄生数量占肠道微生物数的0.1%。肠道真菌菌群的失调与人体免疫、代谢、神经系统等许多疾病密切相关,如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阿尔茨海默病、癌症等。

以肠道真菌中的念珠菌为例,其会影响肠道细菌微生物组的组装和功能。肠道真菌、细菌和宿主免疫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类免疫同源性的基础,影响着机体健康的维持、疾病的发生及发展。然而,在对于微生物群的研究中,肠道真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忽视,现有的真菌群研究结果也没有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利用。

该研究综述讨论了肠道微生态疗法中肠道真菌的作用,并强调了将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的途径,特别提到在临床治疗方面,可利用肠道真菌菌群、细菌微生物组和宿主免疫这三方之间的关系,恢复肠道真菌菌群和微生物组以提高临床疗效。

植物免疫受体蛋白可“双重免疫”

  • 9月21日晚,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教授团队和清华大学柴继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首次揭示了细胞膜受体蛋白是如何一边识别病原菌,一边抑制病

研究发现半脑就能识别文字和面孔

  • 一项关于大脑可塑性和视觉感知的研究发现,儿时接受过切除一半大脑手术的人,80%以上的时间都能准确识别出两个单词或两张脸之间的差异。考虑到切除的脑组织的体积,这一准确性

反复感染新冠会增加器官衰竭风险

  • 据发表在10日《自然·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和圣路易斯退伍军人事务部的研究人员发现,反复感染新冠病毒会导致多个器官系统出现不良健康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与大脑“对话”

  • 发表在近日《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联系。这个以前未知的“回路”涉及3个系统作用的组织,即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中国临床医生

  • 《中国临床医生》(月刊)创刊于197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部级医药卫生专业期刊,是华东地区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期刊。

人造脊髓植入物有望使瘫痪者恢复行走

  • 实验结果表明,80%的测试对象恢复了行走能力。这一突破的意义在于使用了患者的组织样本,通过模仿人类胚胎中脊髓发育的过程将其转化为功能正常的脊髓植入物。

家具释放甲醛深层机制揭示

  •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和北德克萨斯大学联合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进一步加深了释放甲醛的理解,开发低成本方法。团队已为该方法申请了专利,相关研究最近发表在最近的《

中外医学研究

  • 《中外医学研究》以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和医学科学发展为宗旨,以推广现代医学先进技术、交流临床防病治病经验、普及医学科技新知为己任,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本刊

入秋需防温燥

  •   燥邪常见于秋季或气候干燥的环境中。初秋,暑气未散,温热犹在,燥邪与温热之气相合,表现为温燥;时至深秋,冬季临近,寒气渐起,燥邪与寒邪相结合,又会表现为凉燥。

新冠灭活疫苗阻止重症感染或更有效

  •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据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科学家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新冠mRNA疫苗和灭活疫苗诱导的T细胞反应的总规模是相似的,然而,灭活疫苗使免